中超靠什么盈利(中国足球,病因不在腐败)

  文案作者:风雨如歌

中超靠什么盈利(中国足球,病因不在腐败)

  陈戌源被查了,又是一个进铁窗的足协主席。

  在李铁出事之后,陈戌源要下马的消息就被各方盛传,现在应验了,抛开腐败问题,陈戌源的任期充满争议。

  争议主要集中于两点,一是政策上操之过急,企图在学习足球强国上一步到位,不切实际。

  比如,他上任后推出的“中性名”政策,要求各俱乐部改名字。过往联赛里俱乐部的名字都是带有明显企业特征的,像广州恒大、北京国安、上海申花、大连万达,这些俱乐部的名字都带有浓浓的企业味。

  这种状况的由来是伴随中超联赛诞生而出现的,90年代中期,中超联赛的前身甲A诞生,起初参加的球队都是传统体工队,国家当时实施改革,要求体工队逐渐自负盈亏,财政拨款逐渐减少,就跟98年国企市场化改革是一个性质的。

  面对自负盈亏的压力,体工队找到了四个主要手段:球票、球衣、广告和冠名权,再加上联赛转播权分红。

  当时球票、球衣还卖不了几个钱,广告和转播分红也很少,主要是靠冠名权,企业掏钱赞助,我就把你的企业名字作为我的队名,假设菠萝科技公司赞助了青岛队,那青岛队就把名字改为“青岛菠萝科技”。

  一方获得了广告效应,一方获得了赞助费,双赢。

  但这一做法长期饱受诟病,因为每年赞助的企业可能都不同,今年是A企业赞助,你把球队名字改成它的,但明年是B企业赞助,又要改一次,改来改去,不伦不类。

  如广州恒大,本来叫广州医药,2010年被恒大收购后改名为广州恒大,2015年恒大拿了淘宝的赞助后,又改名为广州恒大淘宝。

  球队频繁改名字不利于开拓市场,也不利于培养球迷的忠诚度,更不利于足球事业的长期发展,所以我们看到欧洲四大联赛的球队名字都是固定的。

  他们的球队名字普遍是中性名,要么直接以地域名称作为球队名字,如巴塞罗那、利物浦;要么以地域为基础,增加前缀或后缀,如皇家马德里、莱比锡红牛。

  总之没有太强的企业属性,更不会改来改去,时间一长,球队名字就会成为一个品牌,深深扎根当地球迷的心中,在欧洲,一个家族几代人同是一支球队死忠的状况非常普遍。

  按道理我们也应该学习成功经验,才有利于联赛的长远发展,陈戌源力主出台的“中性名”政策正是基于这种考量。

  但很显然,“中性名”政策没有考虑中超联赛的实际状况,欧洲足球产业发展水平较高,各支球队普遍有自己稳定的受众人群,收入也比较稳定,大部分俱乐部能够自负盈亏,即使没有冠名费,也能活下去,因此能更多从长远考虑。

  而中超不同,中超的商业化能力极差,迄今为止没有一家俱乐部是盈利的,特别是2015年中超军备竞赛后,各家俱乐部的亏损动辄几个亿,根本谈不上自负盈亏,这种情况下,作为球队主要收入来源的冠名权就显得格外重要了。

  众所周知,中超联赛很大程度上是靠房地产行业输血,尽管中超本身不赚钱,但足球自带的巨大流量能让房地产企业迅速打响自身名气,因此在疫情前,房地产行业运行尚可时,各家球队倒也不在乎那点亏损。

  但疫情后,房地产行业陷入寒冬,纷纷“降本增效”,对足球的输血不断减少,中超俱乐部生存成了大问题,就更需要冠名费了。

  俱乐部当然知道不断改名字不利于长远发展,但如果当下都活不下去了,那还谈什么长远。

  第二大争议是归化。

  在陈戌源任内,李可、埃克森、高拉特等球员被陆续归化,赞同的一方认为,中国足球短期内无法凭借自己的实力进入世界杯,干脆通过归化实现目标,这样可以吸引更多人参与足球,里皮后来承认,这是他的建议。

  但不可否认的是,归化会产生惰性,中国足球的青训本就薄弱,如果大规模归化,那岂不是更不想发展青训了,这样就算进了世界杯,也不过是海市蜃楼,何况我们也不想变成法国队那样。

  从陈戌源上任那天起,争议就没停过,那么现在他落马了,中国足球能从此好起来吗?我看到有些博主说“中国足球的天要亮了”,个人对此持保留态度。

  必须说一句得罪人的话:中国足球的病因,从来就不是足协的腐败,虽然它的确很腐败,但这只是次要因素。

  因为腐败的足协世界上有的是,最典型的就是阿根廷足协,阿根廷足协腐败到什么程度呢?

  它长期拖欠工作人员和保安的工资,并不是因为没钱,单纯就是不想给钱,从2018年起,阿根廷足协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是找梅西报销的,每次阿根廷队有什么花销,出去吃饭什么的,也是梅西请客,总之你别想阿根廷足协掏钱,别问,问就是哭穷。

  中国足协再奇葩,也没说要球员掏腰包给他们发工资吧。

  既然腐败只是次要问题,那主要问题是什么呢?

  答案是:思路。

  中国足球的发展思路从一开始就是错的,在过去的体育制度也就是举国体制下,发展体育的目的是为国争光,足球也不例外。

  所谓举国体制,就是国家集中资源给少数尖子生,给他们各种保障,让他们刻苦训练,最终为国争光,并有相应的KPI考核,比如足协的KPI就是“进世界杯”。

  这种做法在个人项目、冷门项目上相当成功,让我们取得了很多金牌,但在热门项目、集体项目上就不行了。

  原因其实很简单,国家再怎么集中资源,单靠国家的力量那也是有限的,中央政府要兼顾的领域很多,不可能给一个领域拨款太多,何况足球又不是什么重要领域。

  我希望各位球迷一定要明白一件事情,足球它只是游戏,他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重要领域,跟国家的工业化相比其实不值一提。

  比如,中国足协一年的预算在8亿人民币左右,作为对比,巴塞罗那一家俱乐部的年营收就达到了10亿欧元,再加上其他西班牙俱乐部的营收,两国在足球上能动用的资源完全是天差地别。

  而且在为国争光的KPI考核制度下,是不存在长远考虑的。

  我们一直说要建立青训体系,可是一直建立不起来,为什么呢?

  假如你是足协主席,你的改革有两种方向,长远的是发展青训,稳固塔基,但这一方法见效慢、成本高,等到见效那一天,你大概率都不在位了;

  另一种方向是会把钱都投入到诸如归化、聘请更好的教练,这样可以短期内提高成绩,代价就是没有长远。

  作为主席,你的头上顶着“为国争光、进世界杯”这个KPI,你能怎么选?你只能选前者,这样哪怕短期内会出一些成绩,但却毁掉了未来。

  所以在不转变思路的情况下,青训体系是永远建立不起来的。

  我们不应再把足球单纯看做一种为国争光的手段,而是看作一项产业,一项能创造税收、创造就业的产业,如果我们把目光投向中国之外,就会发现这样的思路才是世界主流。

  世界足球产值约5000亿美元,占体育产业的一半,这本身就是一个金矿。

  足协自身的资源不足,可以引入社会力量,发展足球产业,来获得更多的资源。

  同时,只有放弃“进世界杯、为国争光”这个不切实际的KPI,调整思路,把足球定位为一项产业,才能制定更接地气的目标,发展青训,考虑长远。

  最后,我们要强调,足球不是说不要为国争光,而是反对本末倒置,当你能够制定务实的目标,能够发展足球产业,逐渐增强自身的实力,才谈得上为国争光。

  为国争光是一个水到渠成的事情,如果一开始就把“进世界杯、为国争光”作为KPI,就不可能有长远计划,只能像现在的中国足球一样,陷入恶性循环。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0
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