哪些运动不是奥运会的运动员(男子8种球类运动皆无缘奥运会,前路漫漫……)
1月12日,将是被载入中国竞技体育史上的“里程悲”。
短短的几个小时内,中国男排和中国男足国奥先后失去了晋级2020年东京奥运会资格,再加上此前痛失好局被迫降入落选赛“死亡之组”的中国男篮,中国男子“三大球”自1984年以来第一次集体缺席奥运会。
其实中国竞技体育的阴云远比大家意识中的大:其他的还有包括手球、曲棍球、棒球、水球、英式橄榄球等6项总计8项球类运动,中国队们均未能闯入即将到来的东京奥运会。
这些运动虽然各自在普及度上有高有低、所面对的出线难度也各有差异,但究其本质还是打铁仍需自身硬。
咱暂且抛开英式橄榄球、水球等国内普及度不高的运动,单说男子“三大球”,青训联赛和市场是三者的通病。
国足从21世纪初的亚洲一流、力拼冲出亚洲的水准滑落至如今亚洲二三流,篮球从世界大赛八强常客演变成缺席正赛,排球始终不温不火。
在经历各种失利后,中国体育界已经逐渐意识到男子“三大球”的痼疾所在:自下而上的基础没有夯实、青训不得力,缺乏长期规划……
看着国奥、男排在预选赛中比拼,不可不谓其努力、拼搏,但正如大家已经明白的那样,有些东西光靠努力是不够的。
看着国内诸如中超、CBA联赛被市场金元堆出一个个繁荣景象,但见了真章最后倒是落了个白茫茫一片真干净。
中新网对此的切脉极为准确:
“都是在为以往培养人才过程中的‘欠债’埋单,这种欠债既有青训层面的不科学,也有教育层面对于体育的忽视。”
从来没有单纯的体育问题,体育和教育、经济、文化那是密不可分的:
在内卷化日益加剧、生活压力与日俱增,体育在教育中所占的劣势地位究竟有没有改善?
体育入门门槛是否过高?
投入产出比真的有达到一个合理的层次?
影视文化等方面体育宣传力量是否过于薄弱?
这些都会在方方面面影响到一个国家层面体育事业的发展前景。
虽然去年年底国家体育总局召开的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上,推动“三大球”振兴发展成为2020年的工作部署之一,但振兴之路又谈何容易?
前路漫漫,中国球迷等着呢!
监制:汤怡虹
文/编:洪耀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