释迦摩尼佛(如来佛和释迦牟尼是一个人吗?必须了解这十大佛教冷知识)

如来佛和释迦牟尼是一一局部吗?必需了解这十大佛教冷知识

编者按:信赖很多佛弟子在生存中会常常被人发问,如“什么是佛教?”“如来佛和释迦牟尼佛是同一个吗?”“佛教是干什么的?”之类的成绩,偶尔一两句话讲不清晰,必要一个体系的解答。今天这篇文章恰好可以回复上述成绩,值得保藏备用!

– 1 –

什么是佛?

这个字是从印度梵文音译过去的,它是“伶俐”、“觉醒”的意思。当年为什么不必“智,觉”这两个字翻译呢?由于佛陀的涵义是无穷的深广,这两个字不克不及够全部包含,因此就接纳音译,然后再加以注解。

佛这一个字有体有效:

从它的本体上说是“伶俐”,

从它的作用上讲是“觉醒”。

– 2 –

什么是佛教?

佛教佛陀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导

时间上,它讲已往,如今,将来;

空间上,它讲我们眼前的活着情况不休推演到无尽的天下。

我们称释迦牟尼佛为“本师”,仅有教学才有师生的干系。

我们自称为弟子,弟子是中国古时分学生的自称。

不同于寻常的教导,佛教讲的是三世的教导。即已往,如今,将来。

– 3 –

佛教的创始人是谁?

佛教的创始人是北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,乔达摩·悉达多,十九岁那年,他丢弃了繁华繁华出家修行,三十岁得道,成道后称为释迦牟尼佛。

据中国汗青纪录,他诞生在周昭王二十四年,距如今两千五百多年了,于周穆王五十三年入灭,住世七十九年,讲经说法四十九年。佛入灭后一千年,也就是中国东汉明帝永平十年(公元六十七年)佛教才正式传入中国。

– 4 –

如来佛和释迦牟尼是一一局部吗?

不了解佛法的人,看了电视剧《西游记》后,常对如来佛和释迦牟尼佛这两个名词有错误的熟悉。

如来是佛的一种称呼,释迦牟尼佛只是我们娑婆天下的一尊佛,它方天下另有无量无边的诸佛。好比,极乐天下的阿弥陀佛,佛有十种称呼:如来、应供、无上士、调御丈夫、天人师、明行足、正遍知、善逝、人世解、世尊,假如加上“佛”之名号共十一种。

如来只是一种统称,我们可以称释迦牟尼佛为释迦牟尼如来。就像我们称呼教师,教师是一种统称,然后才有张教师,李教师。

– 5 –

涅槃是什么意思?

涅槃的意思,深刻地讲,就是除尽了懊恼,到了不生不灭、永世宁静安静、兴奋安静的地步。

佛为了教养众人,以是才显现人世,同众人一样的生存,比及教养的事办完了,佛就离弃肉身,回到原本不生不灭、永世宁静安静、兴奋安宁的地步中去了,那地步就是涅槃。

再说俗点:就是我们平凡人归西了,有道高僧就称为“涅槃”。

– 6 –

学佛,只是寻求心灵的寄予吗?

寄予心灵的办法有很多,学佛也可以到达这个后果,但这并不是学佛的目标。

所谓寄予心灵,其所指的心灵,只是我们的妄念罢了。寻求心灵的寄予,为的是使心灵得以安排。而寄予心灵的办法,不外是借用艺术或宗教等外境,以虚幻的外境拘束妄念。但妄念是念念生灭、变幻不定的,即使暂且取得安排,也不会永久,毕竟会再度懊丧,再度寻求别的目标来求寄予。

虽有少数的人,能把终身、乃至把生命部献给艺术,但这是妄念剧烈的固执,剧烈的寻求,不休加强寻求同一境相为目标,外表上看似找到终身的寄予,内幕上仍旧是不休在寻求,并不克不及使心灵取得安排。以是向外寻求心灵的寄予,内幕上是不成能取得真正寄予的。

学佛,则恰好相反,是向内寻求本人的至心。寻求至心的第一步,是止息妄念,使妄念对外境不起作用,而不是向外境找寄予,用外境满意妄念。妄念止息了,身心天然安排,而真正到达寻求心灵寄予的目标。但这并不是学佛的目标,而只是学佛的开头。

– 7 –

学佛的目标是什么?

学佛是为了什么目标?以什么动机来学佛?

这点十分紧张。由于“因地不真,果召迂曲”,假如动机不准确,怎样学、怎样修,都市走到错道去。

寻常说来,学佛有四种不同的发心:

一是为了今生或下终身的福报,或为了本人或家人的寿命康健,而来学佛;

二是为了本人摆脱存亡循环的痛楚而来学佛;

三是除了寻求本人摆脱,也要救度统统众生都能和本人一样摆脱痛楚,致使都能毕竟成佛,为了这个目标而来学佛;

四是了解统统存亡循环、或成佛涅槃,统统的痛楚与摆脱,统统的众生和佛果,都一样只是虚妄的幻相,没有什么可寻求,也没有什么必需离开的,为了让本人和统统众生都能觉知这个真理,并回归这种跨越的相对地步,而来学佛。

这四种发心,固然有条理上上下的差别,但基本上都还不算错误。固然我们不勉励第一和第二种发心,但假如你是以这两种发心而来学佛,我们也不排挤,但你本人必需渐渐伐整本人的心态,随著对佛法了解的深化,和心量的渐渐展开,让寻求的目标也跟著提升。

内幕上,学佛的真正目标仅有一个:圆满觉醒。

除了这四种目标之外,假如你另有不同的目标,就要警惕了,最好本人彻底反思一下。

特别是假如为了寻求超凡态的才能、为了以为、或通气脉、练灵动等等目标而来学佛,请一定要重新思索,重新了解佛理,重新创建学佛的理念,等确定具有准确的动机后,再来学佛。

由于学佛是一条寻求准确觉醒之路,而不是寻求疑惑于超凡态才能以为之路。

假如以超才能或以为来吸取信徒的,一定不是真正的佛法。假如为了超才能或以为而来学佛的,一定会走入错道。拿本人的慧命去互换虚幻的超能以为的眩惑,那是最不值得的事。

– 8 –

佛教是封建吗?

所谓封建,是本人未经探求了解,就赞同他人的说法,乱来地信赖

任何教法,都没有所谓封建不封建。封建与否,是你信心的态度。

假如你以前深化了解,颠末察看和思索,以为它的教法没有错误,和你的看法切合合,而产生信心,那便是明智的信心。

假如还没了解,只听他人说很好,大概依从家属的传统而跟著信心,信心之后还不深化了解,只地道当做是“信心”,那即使你所信心的教法有多好,你本身也是封建。

假如你不了解佛教,只听他人说佛教是封建,或望见佛教的一些仪式表相,未经深化了解其义理,就评断佛教是封建,那你本人才是真封建——封建他人的说法、封建本人的偏见。

佛教从不赞同人封建,相反地,它勉励人猜疑,并把所猜疑的事提出来讨论。

唯有晓得猜疑,才会仔细地探究,而取得答案,云云才干产生感性的决计。

内幕上,没有任何宗教是像佛教如此允许猜疑,如此开放,如此不封建的。

– 9 –

佛教是悲观失望吗?

很多人听到佛教讲“无常”、讲“存亡”,就以为佛教是失望悲观。但是内幕上,无常、苦、空、生老病死,都是这天下存在的内幕原形,它不会由于你不谈它而散失。

悲观或积极、失望或兴奋,不是在于无常、苦、空、或生老病死这些事,而是在于你怎样面临这些既存的内幕、你用什么态度来面临它。

假如你能正视它,这就是积极;假如你以为这些太悲观,而不乐意谈,大概不敢碰触,以为不面临它就不存在了,这种躲避的心态,才是真正的悲观,不但是悲观,更是掩耳盗铃的愚痴想法。

假如你面临这些内幕,而以为无法打破,宁愿被它所限,因此低沉,或放纵纳福,那是悲观;假如能正面探究它,打破它的限定,就是积极。

假如你不愿去打破它,而以为人生完全没有任何意义,那才是失望;假如你能从探究和打破中发觉人生的另一层真实意义,那就是兴奋。

佛教正视这天下上统统实际成绩的存在,专心来探究,并找寻处理的办法,从内心真正的本人,来打破外表的限定,找到无量的生命的意义。以是内幕上,佛教是真正积极兴奋的。

– 10 –

极乐天下和天国一样?

极乐天下是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寿经里讲到的,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讲,极乐天下和天国都是完全不同的。

极乐天下,它是由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所创建的清净国土,是一个供发心积极修行者专心修行的场合。

由于阿弥陀佛的愿力,极乐天下没有恶道,生到极乐天下的人也都没有生老病死的痛楚,寿命十分长,长到足以修行成果。

又由于阿弥陀佛的愿力,生到极乐天下的人,一切生存上的必需品,和修行上所必要的东西,都只需动一个动机就天然显现,不必再为生存和修行而懊恼,可以把一切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修行上,以是可以很快成果。

又由于阿弥陀佛的愿力,极乐天下没有任何会停滞修行的事物,一切的事物都是协助各位修行的,以是生到极乐天下的人,都很快就能成果。以是生到极乐天下,一定都安享清净的毕竟大乐,因此称为“极乐”!

内容泉源:那一座庙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0
分享